「茶」可說是除了水之外最普遍的飲品,中國古代喝茶的歷史悠久,古人認為茶是養生的仙藥、延壽的妙方,文獻中對茶的保健作用也有些描述:「神農百草」記載「茶味苦,飲之使人益思、少臥、輕身、明目」;唐代「本草拾遺」對茶的功效,也有「久食令人瘦、去人脂」的記錄;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有詩云:「何須魏帝一丸藥,且盡盧仝七碗茶」;明朝神醫李時珍也推廣多喝茶、少喝酒。
近代科學分析已發現,茶有450種有機化學成分具有生物活性,也有20種無機物質,這些物質具有營養價值,也有藥物與生化作用。

喝茶養生防衰老
喝茶常被視為很養生的習慣,推究起來,人體衰老與體內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作用有直接關係,必須利用抗氧化劑來延緩衰老過程,而動物實驗發現,茶葉中的茶多酚、咖啡鹼以及維生素C,可阻止脂質過氧化作用,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。
此外,每100公克茶葉含有氟10-15毫克,因此飲茶有防止蛀牙的效果;茶葉也有明目護眼的好處:包括含有大量的類胡蘿蔔素可預防白內障、維生素C則可預防水晶體病變,至於維生素B,是維護視神經的重要物質,可預防角膜炎。
茶中咖啡因傷害性較低
現代人常喝的茶與咖啡,兩者都含有可提神的咖啡因,然而咖啡因大量使用會上癮,對腦神經系統也有某些程度的毒害作用,不過相較之下,茶含有的咖啡因比較低,測定發現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為80-100毫克,而一杯茶的咖啡因大約30-75毫克。
研究也顯示,喝咖啡時咖啡因進入大腦的速度較快、喝茶時則比較慢,有三大原因:第一是茶的咖啡因較少;第二則是茶多酚可經由氫鍵的結合,把一些咖啡因抓住,使其不容易通過血腦屏障而進入大腦。第三個原因是茶中含有茶胺酸,對於大腦受到咖啡因激發的系統有抑制作用,因此抵消了一些咖啡因的毒性。
飲茶宜現泡不過量
因此不論喝茶或喝咖啡,都可獲得咖啡因帶來的醒腦好處,但是長期喝咖啡的副作用較多,包括可能引起心悸、胃食道逆流,以及大量咖啡因進入腦部的後遺症,相較之下,茶本身就有可抑制咖啡因的成分,是非常平衡的飲品。
喝茶最好不要加糖,還要喝現泡新鮮的茶為佳,因為茶多酚會隨著泡茶時間多寡而改變,長期喝新鮮的茶,保健效果才好。因此,健康飲茶宜現泡且不過量,才不易造成身體健康上的負擔。
兒茶素沒那麼「神」!
為什麼綠茶的兒茶素一直被用來宣傳瘦身?主要是日本人研究綠茶的保健之道歷史悠久,兒茶素早就已經商品化,他們也時常在國際的學術研討會推廣兒茶素,久而久之綠茶的兒茶素被「神化」,其實兒茶素沒有那麼「神」,事實上每種茶有不同的茶多酚,都有不同的消脂、美容、抗氧化、抗發炎、防癌、健腦等功能,紅茶或烏龍茶並沒有比較差,而且全球喝紅茶人口占80%、喝綠茶者僅占15%。
資料來源:好健康季刊@UDN
|